共计 166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为了有效识别和防止 AI 生成内容的滥用,许多人提出了用 AI 来对抗 AI 的想法,于是“AI 溯源”技术应运而生。OpenAI 宣布推出一款新工具,旨在检测由 AI 图像生成器 DALL-E3 创作的图像。与此同时,微软也开发了一种身份验证工具,能够分析照片或视频,并对其是否经过编辑提供评分。在文本生成领域,中国科学院的团队研发了“智溯”系统,通过对 70 个文本特征维度的分析来识别 AI 的痕迹。然而,外部的约束措施总是有限。就写作而言,作者的坦诚更显得至关重要,这不仅是文章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使用各种工具的根本前提。
媒介既是人类的延伸,也是一种“自我剔除”。在 AI 时代,写作的目的越来越少是为了自我表达,更多是为了创作出看似科学和理性的文章。市场上存在一些表面上的虚假文章,也有经过核实后被认定为假的作品,此外还有大量借助人为降重而勉强通过的文章。对经验丰富的编辑来说,发现这样的文章并不困难。因为同一作者的作品通常在结构和语言上展现出一致性,若外在形象突然改变,自然会引起怀疑。同时,关于同一事件的看法往往因人而异,若不同作者的观点高度一致,无论是在论点、论据,还是风格上,都可能意味着 AI 参与了创作,除非他们事先有过协商。
然而,是否有可能在与 AI 的斗争中,这种可观察到的一致性会被打破?工具的频繁使用使得其背后的思想逐渐渗透到作者的思维中,从而深刻重塑文章的结构,使得大量作品虽然在形式上表现出多样性,但在实质上却依旧显得陈旧和平庸。在这样的情况下,用 AI 对抗 AI 实际上是一种舍近求远的策略。它所威慑的是表面上轻率暴露的部分,所改变的是作者修改痕迹的技术,但对于那些潜伏在字词背后、渐进变化的机器思维,往往难以察觉。
在评论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往往因其立场、背景和观察角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观点的多样性是正常的,特别是在达成共识之前,争论和碰撞是必然的。然而,一旦 AI 被广泛使用,言论不可避免地会走向程式化和标准化,进而导致思想生态的单调与疲软。相似的词汇、框架、观点被别有用心地纠缠在一起,形成一种表面的“共识”。当不同作者得出相似的结论时,这意味着要么我们并未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发现,要么只是将旧有观点换个新形式,重复一次其合理性。归根结底,重要的不是定义和范式,而是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否则我们所看到和讨论的不过是些“飞碟”,即那些悬在空中的事物。
因此,寻找“飞碟”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如今的编辑工作中,许多时间都在关注“飞碟”。有作者表示,所有飞翔的东西都可被视为“飞碟”;有人认为,不能排除这是“飞碟”的可能性;还有人认真地提出,必须建立机制防止“飞碟”的再次出现……我则认为,我并没有看到“飞碟”。我认为,真正的“飞碟”存在于他们的心中。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飞碟”的数量日益增加,稿件邮箱中堆积如山,令人困惑。有时候,数量多反而意味着质量低,少反而意味着珍贵,这一点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信。
或许,在大众心中,并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立即给出结论,而给出结论也未必比不发表结论更值得期待。是否有可能,设法得出结论的人,比随便给出答案的人更接近真相?问题不在于这是否是“飞碟”,而在于这究竟是什么,以及认为这是“飞碟”的想法是否合理。更多时候,正是由于对前者的过度关注和对后者的忽视,使得技术有机会站在前台,成为作家、评论员和记者的替代品。用已完成的结论来解释新情况的发生,未必提高了写作能力,反而可能迎合了世俗的标准。我们用指令去修正、消耗它,令其像一只不停奔跑的仓鼠。然而,仓鼠始终是仓鼠,笼中之物对真实世界一无所知。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将自己完全交给它们。
在这样的背景下,唯有坦诚的作者才能保障文字的真实,唯有直面现实,才能打破内心的“飞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