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27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橙柿互动 记者 林司楠
今天,人工智能领域迎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两款重要的闭源大型模型——文心一言与 ChatGPT 同时宣布将免费使用。这一消息在行业内引发了热议,大家纷纷戏称这是免费开源的“全面胜利”,让人惊讶的是,大型模型的未来竟然朝着免费的方向发展。

实际上,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源于春节前后低成本推理大模型影响力的快速扩散。想象一下,当两个性能相近的大模型出现时,其中一个免费而另一个收费,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收费的被迫降价,或是开发出更优秀的收费模型继续保持收费。然而,收费的盈利模式不会长久,如果开源的免费模型不断迭代其功能并逼近收费模型的水平,那么收费模型最终也将走向免费,继续追求更高的技术突破。从长远看,AI 大模型的生产成本将不断降低。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OpenAI 的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在他的一篇博客中指出,“ 使用某一特定水平的人工智能,其成本大约每 12 个月降低 10 倍,这意味着更低的价格将带来更广泛的使用。”

这句话似乎让人觉得耳熟能详,的确,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 在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集成电路的晶体管数量每 18 到 24 个月翻一番,同时性能也显著提升。这便是后来广为人知的摩尔定律。 而萨姆·奥特曼在 AI 价格竞争加剧的前夕,提出了“奥式定律”,这是否反映了他对 AI 大模型成本快速下降的无奈呢?
从经济角度来看,AI 有潜力成为下一个晶体管——一种能够广泛扩展,最终渗透到几乎所有经济领域的重要科技创新。如今,我们很少特意关注晶体管或其制造公司,尽管它们所带来的收益已被广泛共享。我们理所当然地期望计算机、电视、汽车及玩具等设备能实现各种奇迹。
关于 AI 大模型公司的商业化模式,这一直是业内的一个难题。即便是目前 AI 领域的领军者 OpenAI 也面临着这一挑战。根据之前未披露的内部财务数据和相关人士的分析,2024 年,OpenAI 可能面临高达 50 亿美元的亏损,这或许也是奥特曼一直强调对 ChatGPT 收费的原因所在。
去年,在上海 WAIC 会上,我与一些行业专家进行了交流,结果显示“ 在这个行业中,90% 的 AI 大模型公司最终将被淘汰,用户只会记住一到两家最强的公司,甚至第三名也显得多余。”可见 AI 行业竞争的残酷。此外,中国的 AI 开发者普遍具有强烈的互联网思维,这意味着开发公司将自然倾向于通过降低成本来争夺用户。

有趣的是,当记者提出“如果大模型产品的最终结果是免费的,那么开发该模型的企业如何获取利润?”这一深刻问题时,AI 的反应显得相当冷静。AI 认为,即便大模型产品是免费的,开发企业仍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盈利,例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企业级 API 授权、精准的广告投放等。
责任编辑:朱文科 审核:陈欣文 朱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