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70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百度发布“文心一言”:挑战ChatGPT的中国AI新纪元
在16日下午,百度正式推出了其生成式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这一产品在多模态的GPT-4发布后的第二天问世,标志着它作为“中国版ChatGPT”而备受瞩目。然而,从社交媒体的反响来看,许多人似乎对其表现感到失望,认为未能达到预期。
在发布会上,百度的首席执行官李彦宏通过多个实例演示了文心一言在文学创作、商业文案、数理推理、中文理解及多模态生成等五个应用场景中的能力。在中文理解方面,文心一言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解析能力或许优于ChatGPT,而在多模态生成上,它还能够制作视频并附上解说文字。据参与内测的媒体反馈,文心一言的对话能力与ChatGPT相差不大。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失望情绪呢?一些人认为是录制的问答未能体现真实水平,另一些则觉得内测没有对外开放,显得不够诚恳。然而,李彦宏在发布会一开始就坦诚,文心一言仍存在不足之处:
“不能说我们已经完全准备好,文心一言要对标ChatGPT,甚至是GPT-4,这无疑是个高门槛,全球尚无企业成功实现,百度是首个。我在测试中发现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
尽管大家热衷于将文心一言与ChatGPT进行比较,但许多专家指出,国内类似产品在某些方面确实滞后于ChatGPT。
那么,我们对“中国版ChatGPT”真正的期待是什么呢?
审视ChatGPT的成功,我们会发现,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本身,更在于其背后的基础模型,这一模型还在持续更新和演变。新发布的GPT-4便是这种演变的成果。
ChatGPT的诞生,是全球顶尖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研究的成果,凝聚了十年的磨剑之功和无数的坚持,也离不开高水平的人才和强大的资金投入。
当我们谈论构建“中国版ChatGPT”时,期待的应是一场在中国AI领域的颠覆性进展。背后需要有能与国际接轨的高性能基础模型、攻克“卡脖子”的高端算力问题,以及更强大的人才队伍和优良的创新生态。然而,这一切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
技术的发展并非短跑,而是一场持久的马拉松。
正如多年前的AlphaGo,ChatGPT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从这个角度看,它并不能被复制,只有超越才是目标。要实现超越,我们必须深入思考本质。
在人工智能的研究布局方面,百度并非起步较晚。自2010年起,百度就将机器学习应用于搜索,文心大模型(ERNIE)于2019年推出,随后发布了多个版本,如ERNIE 1.0、ERNIE 2.0和ERNIE-Tiny,目前已经推出了11个行业大模型——“今天的文心一言是过去多年努力的延续。”
李彦宏强调,芯片、框架、大模型和终端应用场景四个层面的架构能够形成一个高效的反馈闭环,从而不断优化大模型。在全球范围内,百度是少数在这四个层面都有领先产品的公司之一。
我们有理由相信,百度能够成功研发出所谓的“中国版ChatGPT”。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或许人们更希望它花费更多时间去打磨和提升。
在发布会上提到,文心一言之所以选择在此时推出,是因为市场需求迫切。
“生成式AI代表了一种新的技术趋势,是每家企业都不可错过的巨大机遇。AI市场即将迎来爆发性增长,其商业价值的释放将是前所未有的、指数级的。”自2月官宣以来,已有超过650家企业宣布接入文心一言生态。
虽然有人对市场的急功近利表示不满,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中国AI发展的“最大底牌”。
百度的愿景是,在为创业者和企业提供广阔商业机会的同时,文心一言将建立真实用户反馈、开发者调用与模型迭代之间的良性循环,迅速提升效果,让人们感受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惊喜。
归根结底,清醒地认识到差距是一件好事,而技术的进步,无论是市场驱动还是原始创新引发的突破,都是值得肯定的。让我们期待文心一言在未来能够让我们“刮目相看”。
栏目主编:秦红文字编辑:李林蔚
题图
图片编辑: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