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71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5年9月,一项重要事件悄然降临:中国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首次出现在《自然》(Nature)杂志的封面上。这本在科学界享有崇高声誉的期刊,过去仅为DeepMind的AlphaFold等顶尖成果预留封面,而此次,封面则属于中国公司DeepSeek的通用大模型R1。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在人工智能科研领域的“正名”。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大模型在算法能力与科研价值上获得国际认可,同时也预示着AI在基础科学,尤其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深入参与将日益显著。R1的出现,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AI与医学结合的重要信号。
在目前AI已开始协助天气预测、分子结构模拟等多个领域的背景下,医学成为了下一个“争夺热点”。随着技术细节逐渐公开,像DeepSeek这样的公司正加快在AI医学应用上的布局。因此,《自然》封面所承载的意义,不仅是科研的荣誉,更是AI医疗落地的前奏。
AI制药尚在探索阶段,黄金时代尚未真正来临
人工智能在制药领域的潜力吸引了全球巨头的投资。跨国药企如百时美施贵宝、赛诺菲等,早已在AI制药领域投入数十亿美元。AI的应用范围涵盖靶点发现、分子筛选、临床路径优化等多个环节。
国内企业也在迅速追赶。复星医药正在构建自己的AI研发体系,引入智能决策平台PharmAID,力求通过AI技术提升新药研发的效率,缩短研发周期。同时,根据临床试验管理平台Medidata的数据,中国企业主导的全球临床试验比例,已从几年前的不足3%跃升至2024年的30%。中国不仅成为了全球第二大临床试验市场,更是AI制药的重要阵地。
然而,现实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尽管AI能够迅速筛选分子并匹配靶点,从而加快药物设计的初步阶段,然而对于毒副作用、药物在人体内的真实反应等各种未知因素,却无法进行准确预测。这些正是药物研发中最棘手的“硬骨头”。
数据显示,即便所有条件都理想的“理想药物”,在临床试验中仍然面临90%的失败率。AI在制药领域的挑战,堪比自动驾驶。尽管算法不断进步,但生物学的未知领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广泛——例如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仍然知之甚少。这些问题不是仅凭算力可以解决的,更不是大模型一句“我懂了”所能应对的。
大模型进驻医院,“AI医生”并非遥不可及,但也不是立刻就能实现的
除了制药领域,AI在诊疗方面也在迅速推进。9月15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与华为、联影智能等公司共同启动了“元医疗模拟实验室”。该实验室不仅致力于开发医疗AI智能体,还将推动诊疗流程的数字化和模型化,探索AI在临床路径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提到,大模型正在改变医学的传统模式。就在不久前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他的团队与华为终端合作推出了一种冠心病风险预测系统,基于可穿戴设备与AI算法,能够在非医院环境下进行实时筛查。这项技术恰好解决了传统心电图难以捕捉的瞬时心律失常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已推出首个心血管疾病大模型“观心”,标志着AI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学术成果”,而是真正进入临床应用的阶段。
然而,要使AI真正扎根于医疗行业,仍需跨越三大门槛:高质量的数据、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可靠的算法。医疗数据并不像社交媒体的数据那样“整洁”且统一,噪声多、格式各异、来源复杂,同时还涉及隐私保护问题。即便算法再聪明,也必须依赖“优质数据”的支持。
此外,伦理问题同样不可忽视。无论AI多么强大,最终的诊疗责任仍然在医生手中。AI只能作为工具,而非决策者。为此,中山医院等机构已经开始制定伦理规范,以确保AI的使用既合规又安全。
总结来说:
中国大模型登上《自然》封面,不仅彰显了技术实力,也传达出AI将深度参与医学的信号。无论是在AI制药还是AI诊疗方面,其前景都令人期待,但过程绝不会一帆风顺。数据、算法、伦理,每一环节都充满挑战。
DeepSeek的时刻或许尚未到来,但其进程确实已经开始。AI医学的未来并非幻想,但需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