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模型新纪元:在“狂飙”中实现专注与突破!

共计 344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期,OpenAI举办了一场长达12天的新品发布会,试图在全球科技媒体中引起轰动。然而,除了Sora等少数几款备受关注的产品外,整体的反响并未如预期那般强烈。与两年前推出的被誉为AI领域“原子弹”的ChatGPT-3.5相比,过去一年大模型的发展更像是这场漫长发布会的缩影,小步快跑、不断迭代,但却难以呈现出令人震撼的突破。

回到国内的视角,中国大模型在经历去年的激烈竞争后,今年迎来了“大浪淘沙”的阶段,市场竞争格局逐渐稳定,呈现出互联网巨头与初创企业并存的局面。随着大模型技术的演变速度逐渐放缓,如何将其应用落地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行业内各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业务重心和发展方向,预计到2025年将迎来更为激烈的“生死考验”。

技术演变速度放缓

行业竞争格局逐渐收敛

一位资深的人工智能从业者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OpenAI年末的发布会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基础模型的能力已经接近一个临界点,技术进步的曲线从陡峭逐渐趋于平缓。”

在大模型领域,Scaling Law(规模定律)常被人们推崇,意味着随着参数规模、训练数据和计算资源的增加,大模型的表现将不断提升。然而,业内逐渐形成共识,大模型的规模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加之高质量训练数据的匮乏,其能力提升的速度相比往年明显放缓,进步不再显著。

尽管今年没有再现指数级的能力飞跃,但国产大模型在技术层面依旧在不断推进。对于国内的AI行业而言,技术迭代速度的减缓实际上是一个积极信号,领跑者的速度减慢,为追赶者提供了更长的追赶时间。今年6月,阿里通义千问Qwen2-72B在全球权威评测中超越Llama3-70B,成为全球性能最为优秀的开源模型;12月,字节跳动火山引擎对豆包大模型进行全面升级,通用模型Pro已全面对齐OpenAI最新的GPT-4o模型。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向证券时报表示,“经过两年的发展,中国的大模型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各大厂商和研究机构纷纷推出新一代大模型,不仅在参数规模上有所提升,还在算法优化和性能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2023年初的“百模大战”后,行业于2024年经历了一场大浪淘沙,竞争局势从分散逐步收敛。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指出,目前中国在通用基础大模型领域的竞争者已缩减至20余家,主要由互联网企业、云计算巨头和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主导。

一方面,中国的大模型初创公司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六小虎”格局,智谱AI、月之暗面、MiniMax、百川智能、零一万物和阶跃星辰在投资机构的支持下迅速成长为AI独角兽。其中,智谱AI、月之暗面和百川智能已成功跻身估值“200亿俱乐部”,这一速度是AI四小龙时期无法比拟的,显示出大模型时代技术演进与融资历程的加快。

另一方面,传统互联网巨头们也在积极布局。百度作为最早布局大模型的大厂之一,在11月举办的百度世界2024大会上,首席技术官王海峰透露,文心一言的用户规模已达4.3亿。腾讯和字节跳动虽然起步稍慢,但今年也加大了对大模型的投资,腾讯在5月推出了基于混元大模型的AI助手APP腾讯元宝,字节跳动则凭借流量优势使旗下的AI大模型应用“豆包”快速吸引了大量活跃用户。

王鹏分析称,“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大模型市场的多元化和竞争性。创业公司具有创新能力强、反应迅速、市场敏感度高等优势,能够迅速抓住市场机会和技术趋势,推出更具差异化的产品。而互联网巨头资金雄厚、技术储备丰富,能够通过自身的生态系统提供更大支持。”他指出,双方各有优势,谁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仍需看各自的技术实力、市场策略和执行能力。

产业链上下游的差异化

模型厂商的发展路径分化

根据咨询机构赛智时代的研究报告,大模型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基础层、中游模型层和下游应用层。基础层包括算力和数据,中游则涵盖通用大模型和行业特定模型,下游则涉及生活消费、产业经济和公共服务等应用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一级市场的大模型产品频频引爆二级市场,诞生了Kimi概念股、智谱AI概念股和豆包概念股,开创了A股市场以创业公司设立概念板块的先河。“这表明市场对人工智能长期发展潜力的认可,以及对未来盈利模式的乐观预期。”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表示。这些概念板块不仅包括为产品提供算力支持和数据服务的厂商,还涵盖了在主要产品中接入大模型以实现升级的各行业公司。

与全球芯片巨头英伟达在AI大模型风口下营收和股价双双上涨相似,随着国产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各大厂商在AI算力扩展、AI芯片采购和数据中心升级方面的投资持续增加,产业链上游的算力基础设施因此率先受益。Wind数据显示,自年初以来,算力概念指数累计上涨47.66%,服务器概念指数则上涨84.03%。“资本市场的表现往往反映了对公司基本面和行业趋势的综合判断。”郭涛认为,相关概念板块的优异表现,表明投资者普遍认为随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丰富,对于高性能计算能力和专业基础设施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从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业绩提升。

然而,与产业链上下游相比,中游的模型厂商普遍面临盈利挑战。一方面,从云服务商处购买算力的开支相当庞大;另一方面,当前产品的商业化仍在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稳定且足够覆盖成本的收入。同时,以字节火山引擎、阿里云和百度云为代表的云厂商在2024年掀起了大模型价格战,降价幅度普遍超过90%,有的甚至直接免费。云厂商旨在通过降价吸引云客户,但这场价格战进一步恶化了资金本就紧张的厂商的境况。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尤其是互联网巨头直接参与“搏斗”的2024年,AI大模型初创公司逐渐摆脱同质化竞争,发展路径开始分化。例如,智谱AI早早开始探索商业化,主要聚焦于B端市场,而月之暗面则主打C端市场,MiniMax则侧重于多模态和海外市场,百川智能目前则集中精力于医疗模型和相关产品领域。

政策密集推动前景看好

行业即将迎来生死考验

今年3月,“人工智能+”行动首次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人工智能在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也成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

今年以来,各地纷纷出台人工智能产业相关政策。例如,12月18日,深圳市发布《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每年发放最高5亿元“训力券”、5000万元“语料券”、1亿元“模型券”等实际措施,以超常规力度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外,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也在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你追我赶的态势。

一位资深创投行业从业者向证券时报表示,“大模型厂商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限于投资机构之间的争夺,而是上升到各城市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层面。”他提到,投资人与一些一线城市的政府官员交流时,常对他们对行业的深刻理解感到惊讶,同时,全国各地已设立了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许多AI独角兽背后都有国资的支持。

郭涛指出,“现阶段,人工智能的政策环境日益友好,政府加大了支持力度,促进了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为大模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他表示,政策的持续推动,增强了AI大模型未来发展的确定性。展望2025年,相关领域的投入仍有望持续增加,推动国产大模型在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上的不断深化。

如果说2023年的“百模大战”是“从无到有”,那么2024年国产大模型所经历的“大浪淘沙”则是“由有到专”,而进入2025年,行业可能会进入更为激烈残酷的“生死考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张钹曾公开表示,即使大模型落地后,只有少数企业能够生存下去,因为市场容量有限,而中国在AI领域的资本投入尚不足且极为分散。“必须集中资源,因为我们的资源本就不多。”张钹强调。

尽管人工智能被普遍视为未来,但谁能在这个领域引领潮流仍然悬而未决。以大模型“六小虎”为例,虽然它们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同样面临着持续巨额资金投入和技术商业化落地的挑战。同时,在经历了2024年快速融资后,它们的估值已达到新的高度,明年的融资可能面临调整压力。“一方面,高估值可能导致部分投资者采取谨慎态度;另一方面,创业公司需证明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以吸引后续投资。预计下一阶段的融资将更加重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表现,而非仅仅依赖于概念炒作。”郭涛总结道。记者 周春媚

来源:今日头条
原文标题: 中国大模型“狂飙”又一年:“大浪淘沙”后“由有到专”– 今日头条
正文完
 0
小智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小智 于2025-10-03发表,共计3449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使用智语AI写作智能工具,您将体验到ChatGPT中文版的强大功能。无论是撰写专业文章,还是创作引人入胜的故事,AI助手都能为您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创意,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您只需输入几个关键词或主题,AI便会迅速为您生成相关内容,让您在短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
利用AI智能写作工具,轻松生成高质量内容。无论是文章、博客还是创意写作,我们的免费 AI 助手都能帮助你提升写作效率,激发灵感。来智语AI体验 ChatGPT中文版,开启你的智能写作之旅!
利用智语AI写作工具,轻松生成高质量内容。无论是文章、博客还是创意写作,我们的免费 AI 助手都能帮助你提升写作效ai率,激发灵感。来智语AI体验ChatGPT中文版,开启你的智能ai写作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