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62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9月24日,阿里巴巴的港股一天内飙升9%,市值接近增加3000亿港元。这一现象的背后,源于阿里在2025云栖大会上发布的人工智能战略震撼了整个科技界。
阿里巴巴的首席执行官吴泳铭在大会上表示,阿里将致力于建设“AI时代的安卓”,并预言未来全球只会存在5到6个超级AI云计算平台。这一战略声明使阿里与谷歌、微软等国际巨头同台竞技,进入了全球竞争的舞台。
01 三步走战略:从学习人类到超越人类
吴泳铭首次清晰阐述了阿里向超级人工智能(ASI)发展的蓝图。
第一阶段是“学习人”:AI通过获取大量人类知识,逐渐接近人类在各学科测试中的顶尖水平。第二阶段为“辅助人”:AI具备工具使用及编程能力,此阶段正是当前行业的现状。最后,第三阶段是“超越人”:AI通过与物理世界的连接实现自我学习,最终达到超级智能。
这一战略的重心在于,阿里不再满足于追随OpenAI等国际领导者,而是要塑造下一代计算模式。吴泳铭强调:“大型模型将成为未来的操作系统,超级AI云将是新一代计算机。”
02 技术实力:通义千问的全球突破
阿里此次推出的Qwen3-Max模型被誉为“六边形战士”,在多项基准测试中跻身全球前三名。
该模型的预训练数据量达到了36万亿tokens,参数数量超过万亿,在SWE-Bench编程测试中以69.6分位列全球第一梯队。更令人震惊的是,其推理模型在AIME 25数学竞赛及HMMT测试中获得满分,成为国内首例。
阿里云的首席技术官周靖人透露,阿里已开源超过300个模型,全球下载次数突破6亿,衍生模型超过17万个,稳居全球开源模型生态的第一位。这种“全尺寸+全模态”的开源策略,正是其对标安卓生态的重要举措。
03 全栈布局:阿里与谷歌的独家优势
阿里云的副总裁张启指出,全球同时布局底层算力、云布局及大模型家族的公司仅有阿里和谷歌。
阿里在AI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3800亿元,涵盖AI云计算基础设施、基础模型平台及现有业务的AI转型升级。其自主研发的PPU芯片,配备96GB HBM2e内存和700GB/s的芯片间互连速度,实现了对行业标杆性能的追赶。
这一“芯片研发-数据中心建设-模型训练”的闭环体系,使阿里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支持大模型的持续迭代与规模化推广。
04 商业落地:AI已渗透核心业务
阿里的AI战略不仅在技术上取得显著进展,在商业落实方面同样表现不俗。
在阿里内部,AI已全面融入各条业务线:淘宝的“AI万能搜”将复杂需求的响应时间从数周缩短至分钟;88VIP会员超过5000万;钉钉的付费用户达4200万。
根据沙利文的调研,中国500强企业中超过70%已采用生成式AI,其中53%选择了阿里云和通义千问。阿里云AI相关收入已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的增长。
05 生态野心:从“技术提供者”到“规则制定者”
阿里“AI时代安卓”定位的核心在于生态系统的构建。正如安卓通过开源占据移动互联网生态的核心,通义千问也在朝着类似方向构建AI时代的生态主导地位。
吴泳铭强调,开源模型创造的价值及其渗透的场景将远超闭源模型。未来,自然语言将成为AI时代的编程语言,任何人都能用自然语言创造自己的智能代理。
阿里与英伟达达成的Physical AI合作,涵盖数据合成、模型训练及环境仿真全链条,预示着其在物理世界AI领域的深度布局。
随着AI从“辅助人”阶段向“超越人”阶段演变,阿里的目标不仅是技术的领先,更是整个AI时代的生态主导。吴泳铭坚定地表示:“AGI只是起点,超级人工智能(ASI)才是终极目标。”
这一变革将彻底改变我们与计算设备的互动方式——自然语言将成为新的编程语言,任何人都能用自己的母语创建AI应用。阿里是否能够真正实现“AI时代的安卓”,将取决于其能否吸引全球开发者共同构建这一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