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84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人工智能助手正在改变职场中的协作方式。本文将从产品定位、功能界限、用户体验和生态扩展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四款流行的AI工具:Kimi、豆包、秘塔和纳米,帮助职场人士判断哪一款才是真正的“工作伙伴”。
我花了一整天,认真测试了四款国产AI工具的“深度研究”能力!
大家好!你们还记得今年备受瞩目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吗?那次盛会引发了广泛关注。说到这里,我不得不问,WAIC里各式各样的论坛、展览、以及黑科技的发布会……信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我一看那密集的议程表,选择困难症立刻发作。怎么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了解这个大型展会,获取最重要的信息呢?
手动查资料?太麻烦了!
因此,我决定利用AI的力量来研究AI大会!我找来了市场上四款国产的“深度研究”型AI工具:Kimi、豆包、秘塔AI和纳米AI。通过相同的提示词,请它们为我提供一份详尽的WAIC展会攻略。
我的提示词是:
“请帮我研究一下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发展历程,每一年的亮点特色,以及针对2025年有什么特别的内容。”
结果让我大吃一惊,经过这番测试后,收获颇丰。接下来,我将分享我花费了几个小时整理出来的评测报告,希望能帮助你找到最得力的AI“伙伴”!
1. Kimi:强大的“知识库”
Kimi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像一位严谨的学者。在接到我的问题后,它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先向我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力求准确把握我的需求。
在我说明“希望全面覆盖,了解技术前沿和行业趋势”的需求后,它开始了漫长的“施法”。进度条显示它浏览了1026个网页!看到这个数字,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不是在做研究,而是要把互联网上关于WAIC的资料一网打尽啊。
结果:
生成的报告非常详尽,涵盖了WAIC的历史和2025年的亮点预测,内容丰富且逻辑清晰。
槽点:
不过,速度方面……整整花了二十分钟。内容展示的形式仅有文字和网页链接,显得有些单调。而且,关于2025年的展望中所配的图片,竟然用的是2024年的,感觉还不如不配图。
2. 豆包:反应迅速的“贴心助手”
豆包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它也提出了问题,但更像是身边那位无微不至的“生活助理”。它关心我的身份、兴趣,甚至还询问我停留几天以及是否需要安排住宿。
结果:
在补充完信息后,仅用了一分钟!没错,时间大约就是1分钟,一份攻略便生成了。这个速度快得让我一度怀疑它在敷衍我。内容方面,相较Kimi则显得较为笼统,但在交通、餐饮和住宿这些“后勤保障”信息上,提供得非常详细。
槽点:
然而,事物总是要比对比的。与Kimi的深度相比,豆包的内容显得有些“浅尝辄止”。它仅搜索了39个页面,显然在深度和前沿的挖掘上不够,感觉它更适合充当生活助手,而非研究助手。
3. 秘塔AI:外形出众的“工作流程”
当轮到秘塔时,我只能感叹,实在是太帅了!
它没有询问我任何问题,而是直接展示了一个动态“工作流”界面,把它的研究思路(包括纵向梳理、领域切片、数据交叉、信息缺口补全、输出层级等一系列高大上的名词)清晰地呈现给我。整个工作流的过程充满科技感。(共计用了288043 tokens)
结果:
最终生成的报告呈现为一个互动性极强的网页,视觉冲击力十足。除了文字内容外,它还包含播客和PDF文件,每段落更是配备了分段音频解说,甚至支持导出分段PDF。这种多元化的感官享受,令我感到十分愉悦。
槽点:
然而,帅气的外表背后却隐藏着不小的代价。我满怀期待地查看具体内容,却发现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失误——在参会要求中,它竟然让我查看“随申码”……这一小细节,让我对整体内容的准确性产生了深深的质疑。即便排版再精美,核心信息若出错,岂不是白费劲?
4. 纳米AI:兼具酷炫与实用的“效率控”
最后登场的纳米AI,给我带来的感觉仿佛是对前面几位的完美整合。它同样提出问题,并以酷炫的方式展示了研究过程(同样是可视化的工作流),在实用性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平衡,而它的生成过程可视化流程则是四者中最为出色的。(共计使用了330254个tokens)
它搜索了360个页面(我在想,这是不是一个巧合,12个研究项目,每项恰好30篇),研究过程显得清晰且透明。
结果:
生成的内容十分实在,信息的准确性也令人满意。它在内容转换方面表现优异,除了常见的文字和网页生成外,甚至能够一键生成PPT、PDF及思维导图!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整理和分享信息的“打工人”来说,极为便利!八分钟搞定,效率也相当不错。
AI对比:选择适合你的智能助手
槽点:
尽管它的生成结果相当实用,但在“文采”和“深度洞察”方面,与Kimi那种“地毯式”搜寻所展现的内容相比,仍显得有所不足。它是一位出色的“执行者”,但与“思想家”的定位尚有距离。
四大AI横向对比:清晰表格揭秘谁最适合你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我整理了一张表格,优缺点一目了然。
一句话总结:
- Kimi:一位能够深入互联网的“学术派”,只要你耐心等待,他能为你提供全球的信息。
- 豆包:反应迅速的“贴心暖男”,非常关注你的饮食和休息,但在深度研究方面……还有待提升。
- 秘塔AI:以颜值取胜的“设计流”,交互体验极佳,但在关键信息上表现略显不足。
- 纳米AI:兼具炫酷与实用的“效率控”,流程清晰,结果多样,是职场人士的可靠搭档。
除了看展,这些AI还能进行哪些“玩法”?
说实话,这次评测让我眼界大开。这类“深度研究”型AI的应用远不止于制定展会攻略。我随意想了想,它的应用场景多得令人惊讶:
- 学生:撰写论文、制定开题报告、进行文献综述,借助AI将浩瀚的资料整理得井井有条,简直是“绩点守护神器”。
- 职场人士:进行行业分析、竞品调研、市场趋势预测,几分钟内生成带有图表和PPT的报告,让你在会议上大放光彩。
- 创作者:寻找题材、挖掘素材、搭建框架,将重复的信息收集交给AI处理,自己则专注于核心创意,灵感枯竭?不存在的。
- 旅行爱好者:规划一次深入的自由行,从目的地的历史文化、小众景点到地道美食、交通路线,AI能够提供比旅行社更为详细的定制方案。
总结
经过这一轮评测,我意识到没有任何一个AI是完美无瑕的。它们就像我们手中的工具,各自拥有不同的特点和擅长领域。
如果你追求极致的深度,Kimi是你的选择;如果你重视速度和生活便利,豆包适合你;若想要酷炫的体验,秘塔AI不会让你失望;而若追求效率和实用性,纳米AI无疑是最佳伙伴。
工具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好坏,能帮助你解决当前问题的,才是好的工具。
AI并不是想要取代我们,而是成为我们能力的延伸,一个越来越聪明且顺手的“外部大脑”。
如果AI能协助你解决一个棘手的信息难题,
你最希望它帮助你研究哪些内容呢?
本文由 @靠谱瓦叔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