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73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的豆包AI工作坊最近顺利结束,线上线下共吸引了来自外语、哲学、新闻等多个学科的100多名学生,大家学习了模型训练和AI工具的实际应用,包括如何利用豆包的“AI编程”功能创建小程序,以及如何使用扣子搭建豆包智能体。
这一活动不仅是豆包“AI进校园”的首站,也是复旦外文学院AI课程《智能写作评估系统设计与应用》的组成部分。本学期,该学院与豆包AI合作,专门设计了围绕AI发展、模型训练和工具使用的课程。
课程的开设源于任课教师秦文娟副教授的思考与焦虑。她指出,面对AI技术的迅猛发展,感受到教育界的压力,应当积极适应这一变革,因此决定与豆包合作,让学生们了解AI的最新进展及其操作方法。
来自英语专业的硕士生马逸群表示,目前高中教师普遍采用大班授课,课程负担较重,她希望能探索将AI用于个性化教学设计。豆包的“AI编程”功能仿佛一位耐心的导师,能逐步解答学生的疑惑,帮助他们排除各种技术故障。
在新闻学专业的学员赵芸巧,曾在研究生学习前在偏远山区支教一年。她希望能够了解更多关于豆包智能体的技术,期望将自动批改作文等工具引入乡村中小学的教育当中。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高永伟教授也参与了此次工作坊。他一直关注AI的进展,曾在一次讲座中尝试利用豆包创建自己的“AI分身”,以增强讲座的互动性。他表示,将AI融入高校课程是极具意义的,希望更多的英语教师能借助AI工具,辅助他们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未来,豆包“AI进校园”活动还将前往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与更多大学生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