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68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我发现了一个极为实用的语音转文本工具——听脑AI。最初是同事阿强极力推荐给我的,他说:“你那糟糕的录音转文字问题,用它一定能解决。”经过两周的亲身体验,现在我无时无刻不想向他人推荐,效果真是远超我之前使用的某义顺!
先谈谈我之前所遇到的困扰——作为一名每天要参加三场会议并且与客户通话的产品分析师,语音转文本就像我的“第二支笔”一般。然而,使用某义时总是屡屡受挫。例如,上周部门战略会议时,会议室的空调声如同“鼓风机”般刺耳,我用某义录音,转写出来的文字一半都是“沙沙沙”的噪音,“用户留存率”被误写成了“用户刘存率”,而“转化路径”则变成了“转弯路径”。我看着屏幕笑得拍桌,老板还问我:“记笔记记出笑点了?”;还有一次跟广东客户沟通,客户说“你们这产品很巴适哦”,某义却转成了“你们这产品很巴士哦”,当我把这段转写给客户时,他尴尬地挠头:“我是说‘舒服’,不是‘公交车’”;最令人崩溃的是,老板说话时轻重不一,轻声时某义直接“吞字”,而重声时又爆音,我整理记录时得反复倒带,眼睛都快看花了。
直到阿强把听脑AI推荐给我,他说:“你试试这个,上周我带客户去工厂,车间机器声那么大,它都能清晰捕捉客户的需求。”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试了一次部门会议——那天空调依旧开着,阿强还故意翻资料弄出噪音。我把听脑AI放在桌子中央,会议结束后导出转写结果时,我简直惊呆了:空调声和翻书声全都消失了!老板说的“Q3要把用户留存率提5个百分点”,每个字都准确无误;连坐在角落的实习生小陆小声说的“我觉得活动页可以加个弹窗”,也被完美捕捉到了。最让我惊讶的是阿强那口“粤式普通话”,他说“这个功能要优化一下转化链路”,以前某义总是写成“转化路链”,这次听脑AI却丝毫不差,我拍着阿强的肩膀说:“你这推荐太给力了!”
经过仔细研究,我终于明白了它为何如此“强大”——其核心在于双麦克风降噪技术,主麦专注于接收人声,而副麦则负责捕捉周围的噪音,随后通过算法将噪音处理掉。我还特意进行了实验:在家开启油烟机,对着听脑AI说“今天晚上吃火锅”,转出来的文字一干二净,连油烟机的“嗡嗡声”都没有;然而换成某义,转写结果却是“今天晚上吃火…锅”,中间夹杂了大量杂音。
此外,它的DeepSeek-R1技术声称准确率能达到95%+,我对此深信不疑。上周五与四川客户通话时,客户提到“你们这系统操作有点复杂哦,能不能做个更简单的界面?”我用听脑AI实时转写,结果“复杂”“界面”等词汇全都准确无误,连“哦”这种语气词都没有遗漏;更惊人的是,客户说“你们的售后要得行哦”,听脑AI竟然转成“你们的售后要靠谱哦”,居然还能精准“翻译”方言中的口语表达。当时我对着屏幕比了个“耶”——如果是某义,肯定会写成“你们的售后要德行哦”,我得花半小时解释。
动态增益调节也是它的一个“隐形功臣”。上周与老板讨论Q3计划时,老板初始靠在沙发上说话,声音如同“蚊子叫”,我担心录不到,结果听脑AI自动将声音“放大”,转写出来的内容非常清晰;而当老板越说越兴奋,拍着桌子喊“这个项目必须下个月上线!”我赶紧捂住耳朵,生怕音量过大,结果听脑AI却适度“压”了一下音量,转写出的文字没有任何失真。我当时心想:这工具怎么会比我更懂老板的“情绪变化”呢?
让我感到最惊喜的,是它的“智能内容分析”功能——以前转完文字后,我需要花费一个小时整理:分辨发言人、标记重点、总结核心诉求,而现在听脑AI直接搞定。例如,昨天的客户会议,转写完成后,系统自动将内容分为“客户诉求”“我们的回应”“待跟进事项”三个部分,还把客户提到的“价格能不能降5%”“售后要24小时响应”标注为红色重点;更令人惊讶的是,它还能够识别“潜台词”——客户提到“你们的竞品XX家价格更低”,听脑AI在旁边备注“客户对价格敏感,需强调我们的增值服务”。我直接把这个文档发给销售经理,他说:“你这纪要比我带的实习生写得还好。”我笑着说:“这不是我写的,是AI帮我的。”
现在,我已经把听脑AI应用到各个场景:线上培训课用它转写课件,自动总结“增长黑客的三个步骤”;与用户进行访谈时,用它记录用户的“吐槽”,自动提取“产品bug”;甚至我妈发语音给我时,我也用它转成文字——我妈说湖南方言“你上次买的芒果甜得很”,听脑AI转写为“你上次买的芒果甜得很”,比我自己听方言还准确!
相比我之前使用的某义,并不是说某义不好,但论“解决实际场景的痛点”,听脑AI确实更“懂用户”。某义更适合“理想场景”:安静、标准普通话、说话速度适中,但现实中哪有那么多“理想”条件?会议室里的空调声、客户的方言、老板忽高忽低的声音,这些“真实痛点”,某义根本无法应对,但听脑AI却能够轻松解决。
例如,上周我故意做了个对比:同样是在开着空调、翻书声、有人说方言的会议中,使用某义转写,准确率大约为70%,我得花1.5小时进行修正;而用听脑AI,准确率却达到了98%,整理时间仅需10分钟——这种差距,简直就像“自行车”和“小汽车”的区别。
最后,我想给大家分享几点建议,都是我走过的弯路总结的:
1. 一定要开启“双麦克风权限”!我一开始没开启,降噪效果大打折扣,后来同事提醒打开后,空调声和键盘声立刻“消失”,效果翻倍;
2. 使用时尽量将设备放在“说话中心”——例如会议时放在桌子中央,一对一聊天时放在两人中间,这样主麦能够准确收录人声;
3. 多尝试“智能内容分析”功能!不要仅仅转写文字,它总结的重点和分的模块,比你自己整理的还要全面;
4. 云端存储要经常使用!我现在将所有记录都保存在云端,搜索“Q3目标”能直接定位到那次会议,比翻找手机录音方便百倍。
其实我之前对“AI工具”的看法是“能用就行”,但听脑AI改变了我的想法——优秀的AI工具并不是“替代你”,而是“帮助你更好地完成工作”。比如现在我不再为“录音转文字”而感到焦虑,可以将更多时间投入到“数据分析”和“产品策划”上;也不再因为“记不全会议内容”遭到老板的指责,能够更专注地听会议的重点;甚至在与客户交流时,我可以不用一边记笔记一边听,更加专注于与客户的互动——这才是AI真正的价值所在!
现在,我已经成为听脑AI的“忠实粉丝”,同事问我“语音转文字用什么”,我立刻甩出链接:“你去试试,不好用来找我!”——真的,解决痛点的工具,从来不需要“说服”,用一次就能知道它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