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50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上周三的下午三点,我们的部门会议上,我几乎要把笔记本摔到桌子上——王总的讲话速度仿佛调到了两倍速。“Q3 的用户增长目标从 15% 提高到 22%,同时需要市场部配合进行三场精准投放。”话音未落,小李插话道:“可是现有渠道的转化率只有 8%,资源太紧张了!”我左手写着“Q3 目标 22%”,右手正要记下“渠道转化率 8%”,旁边的小张又提议:“我们不妨尝试一下下沉市场的 KOC 合作?”——等我抬头,王总已经开始讲解“客户保留策略”,笔尖停在空中,我心里只剩下一个念头:“完了,这个纪要根本没法写。”
然而在下班之前,我凭借一款工具逃过一劫——听脑 AI。最初是同事推荐的,他说:“你不是总抱怨写纪要吗?试试这个。”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下载了 APP,没想到会后半小时就完成了纪要,领导还称赞:“这次逻辑特别顺畅。”
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实时录音转文字和发言人区分功能。那天我在会议室内打开听脑 AI,手机随便一放,屏幕上便开始同步显示领导的发言——“王总:Q3 目标调整为用户增长 22%,需市场部配合三场精准投放”“小李:现有渠道转化率仅 8%,资源需求需同步提报”“小张:建议尝试下沉市场 KOC 合作”。你知道吗?之前我录音后再听,总是搞不清楚谁在说话,只能反复倒带:“刚才那句话是王总还是小李?”而现在直接标注发言者的名字,简直像在看剧本,省下了我至少一小时的核对时间。
接着是智能会议纪要功能,实在是将“口语垃圾”转变为“书面干货”。例如小李说:“如果这个投放下周还没定下来,我们的 Q3 量肯定完不成”,听脑 AI 直接转化为:“需于本周内确认投放计划,否则将影响 Q3 目标达成”;王总提到“客户那边反馈我们的售后响应太慢,得改进”,则变成了:“客户反馈售后响应时效不足,需优化流程”。以前我需要逐句翻译纪要,现在直接用 AI 生成的版本,稍微调整格式就好,上周的纪要我仅花了 10 分钟就完成,剩下的时间我还可以悠闲地喝奶茶。

此外,多语言与方言识别功能,简直是跨部门和跨区域会议的救星。上周与台湾合作方的视频会议中,对方的陈经理说的是闽南语,我心里忐忑不安,唯恐听不懂,结果听脑 AI 竟然能将闽南语实时转为普通话文字,还能一键翻译成英文发给国外同事。更神奇的是,会后我想找陈经理提到的“客户回流方案”,直接在 APP 中询问 AI:“陈经理提到的客户回流方案有哪些?”它迅速将相关内容提取出来:“1. 老客户专属折扣;2. 邀请好友得积分;3. 定期发送个性化权益”——无需我翻找 1000 字的纪要,简直快得像查字典一样。
再谈谈技术优势的切身体验——双麦克风降噪效果极佳。上周会议室外面在装修,电钻声“咚咚咚”的,我担心录音效果会像菜市场一样,结果听脑 AI 录制的声音非常清晰,王总的发言丝毫没有被杂音干扰,连小声说的“这个方案可行”也被录下来了。相比以前我用的某信录音,前次录制的会议全是噪音,我得戴上耳机逐句听,耳朵都快受不了了。
DeepSeek-R1 的准确率我特别测试过——上周我把会议录音导出,与听脑 AI 的文字进行对比,100 句话里仅有 5 句小错误,例如“转化率”写成“转户率”,但不影响整体理解。而我之前使用某度的录音转文字,100 句中有 20 句错误,比如“用户留存”被写成“用户刘存”,根本无法使用。

还有动态增益调节功能,比如有位同事说话声音特别小,我担心会漏录,结果 AI 自动调整了收音灵敏度,文字内容依旧完整,无需我凑近去录音——之前我只得把手机贴近他嘴边,简直像偷拍一样,太尴尬了。
这款工具的应用场景远不止会议,我最近发现它还可以作为学习利器。上周我参加了一场行业讲座,使用听脑 AI 录制并转化为文字,自动生成了“讲座重点总结”:“1. 2025 年 AI 营销趋势:个性化内容生成;2. 私域运营关键:用户分层;3. 数据驱动决策的三个步骤”——这让我省去了记笔记的麻烦,直接查阅总结就能进行复习。
我有朋友从事销售工作,使用这款工具录制客户电话,自动生成客户需求的纪要。例如客户提到:“我觉得你们的价格有点高,而且售后能否延长到两年?”听脑 AI 直接转化为:“客户关注点:1. 产品价格;2. 售后时长延长至 2 年”,他无需事后整理,直接把纪要发给客户确认,客户都称赞:“你们很专业”,签单率也随之提高。

关于效果展示,上周的部门会议纪要我使用听脑 AI 完成,领导看后表示:“这次纪要比以前清晰多了,重点都抓住了”;同事们在寻找内容时也更方便,例如小张问:“王总说的投放资源找谁要?”我直接将 AI 提取的内容发给他:“需联系市场部李经理对接资源”,免去了他翻阅整个文档的麻烦。
分享一些我发现的小技巧:
1. 会前将参会人员的姓名输入 APP,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发言者——例如“王总 = 王建国”“小李 = 李芳”,AI 会自动标注正确的名字,无需事后修改。

2. 会后利用 AI 生成“二次创作”——比如将纪要转化为“部门周进展邮件”或“项目更新公告”,直接在群里发送,节省了我写邮件的时间。
3. 使用云端存储——所有纪要都保存在云端,避免了手机丢失的风险,随时可以查阅,还能方便地分享给同事,无需繁琐的文件发送。
4. 在多语言会议之前选择好“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例如与日本客户开会时,选择“日语→中文”,可直接进行同步翻译,免去会后再找翻译软件的麻烦。

最后谈谈未来发展前景——如今远程办公和跨区域合作愈发普遍,需求只会愈加旺盛,听脑 AI 有效解决了“记不全、理不清、找不着”的难题。如果能够将其整合入 OA 系统,自动将纪要同步到项目群或审批流程中,那将更加便利——例如在纪要中提到“需审批预算”,直接链接到 OA 的审批页面,免去我复制粘贴的麻烦。
其实我之前对 AI 工具持有抵触情绪,认为“机器绝对比不上自己写的好”,但使用听脑 AI 后才意识到——它并不是在取代我,而是在帮助我节省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情。比如过去写纪要需要 2 个小时,现在只需 20 分钟,剩下的时间我可以用来制定方案、与客户沟通,甚至稍作休息——这才是 AI 工具的真正价值!
如果你也因为会议纪要而感到烦恼,真的可以试试看听脑 AI——这不是广告,而是我半个月的真实体验。毕竟,能够让你减少加班的工具,才是真正好用的工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