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80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还在纠结选专业?焦虑毕业即失业?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一句话捅破窗户纸: 这几年对年轻人,尤其是还在读书的,是老天爷追着喂饭吃的机会! 别误会,这机会不是考公上岸的铁饭碗,也不是考研内卷的独木桥,而是 AI 工具砸过来的“创作原子弹”——以前你得学十年画画才能画张海报,现在输入“赛博朋克猫咪骑摩托车”,AI 分分钟甩你 100 张成片;以前写篇论文查文献要跑三天图书馆,现在让 AI 当你的“学术搭子”,综述、数据、结论一条龙搞定。这哪是工具迭代?这是人类第一次把“创造力”按在地上摩擦着普惠,而最该偷着乐的,就是还没被社会毒打过的学生党。

一、AI 把创作门槛炸成了渣,现在连小学生都敢喊“我要当导演”
你以为 AI 只是帮你 P 张图、写段文案?太天真了。现在的 AI 工具已经进化到什么程度? 你脑子里的胡思乱想,它能直接给你变成现实。 上个月我邻居家 12 岁的小孩,用 AI 工具捣鼓出一部 5 分钟的动画短片:剧本是 ChatGPT 写的,角色是 Midjourney 画的,配音是 ElevenLabs 生成的,连背景音乐都是 AI 根据剧情自动编的。要知道,搁十年前,拍这么个短片得组建个小团队,学 Premiere、AE、3D 建模,没半年时间根本搞不定。现在呢?孩子花了 3 个周末,全程鼠标点点点,成品往朋友圈一发,点赞比我写了三年的公众号文章还多。
这就是王兴兴说的“更高级的模型能力”——AI 不是让你学新技能,而是把你现有的“脑洞”直接变现。 以前我们总说“创意不值钱,执行才值钱”,现在执行被 AI 承包了,创意反而成了最硬的通货。你可能不会编程,但你会提需求啊!“帮我生成一个会说脱口秀的 AI 主播,人设是暴躁程序员,每天吐槽 996”,这种你酒后瞎想的点子,现在用 AI 工具链就能落地。某高校新媒体社团最近搞了个比赛,要求用 AI 创作“未来校园”,有个组直接让 AI 生成虚拟学生、虚拟课程、虚拟毕业典礼,做成 VR 全景,评委看完直呼“我们这是在给元宇宙培养校长啊”。

二、别再迷信“十年磨一剑”,AI 时代拼的是“一剑磨十下”
老一辈总爱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在 AI 时代得改改: 台下十年功,不如 AI 一分钟;但你要是连“台上一分钟”的创意都没有,AI 也救不了你。 我认识个 95 后设计师,以前接个 LOGO 单要熬三个通宵,改八版方案,客户还嫌“不够大气”。现在他直接用 AI 生成 20 个初稿,客户挑中哪个,他再手动微调两下,一天能接五单,收入翻了十倍。他跟我说:“以前我觉得自己是手艺人,现在发现自己是‘创意翻译官’——把客户的模糊需求翻译成 AI 能听懂的指令,比自己闷头画靠谱一万倍。”

这就是最扎心的现实:AI 淘汰的不是“不会用工具的人”,而是“只会用工具的人”。 你以为那些天天背单词、练编程的学霸稳了?错了!现在有个 AI 叫 CodeLlama,能直接把你的中文需求翻译成代码,还会自动找 bug;有个插件叫 Language Reactor,看美剧学英语时,AI 能实时生成双语字幕、分析语法、甚至帮你练口语。那些靠“重复劳动”堆出来的优势,正在被 AI 以“降维打击”的方式瓦解。反倒是那些脑洞大、爱折腾、能把“AI 工具”玩出花的“学渣”,突然有了逆袭的资本——毕竟,AI 能画 1000 张画,但只有你知道哪张能戳中年轻人的 G 点。
三、“读书无用论”又抬头了?不,是“死读书才无用”
王兴兴特意强调“尤其是还在读书的”,这话里藏着个残酷真相: 学生时代是你唯一能低成本试错、用 AI“开挂”的黄金期。 为什么?因为你时间多啊!上班的人用 AI 是为了应付 KPI,学生用 AI 是为了探索可能性:用 AI 写小说、做游戏、搞科研、甚至创业。某 985 高校有个课题组,大二学生用 AI 分析了 10 年的社交媒体数据,发现“年轻人熬夜频率和星座的关系”,论文直接发了核心期刊;还有个 00 后用 AI 生成虚拟偶像,靠直播打赏月入十万,毕业直接开公司。
别再说“读书没用”,是“死读书”才没用。 现在的大学课堂,老师还在教你怎么用 Excel 做数据分析,外面的世界已经用 AI 把整个行业都重构了。 你以为学新闻的毕业后只能去报社?错!用 AI 生成短视频脚本、自动剪辑热点新闻、甚至让 AI 当主播,一个人就是一个编辑部。你以为学历史的只能去博物馆?用 AI 复原古代服饰、生成历史场景 VR、做互动式历史游戏,变现渠道多到你想不到。学生党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用 AI 把“兴趣”变成“作品”,把“作品”变成“简历”——而这份“AI 加持”的简历,比你考十个证书都管用。

四、警惕!AI 给的“糖衣炮弹”里,藏着“创造力陷阱”
当然,AI 不是万能的。你以为用 AI 生成个 PPT 就算“创作”了?太天真。AI 能给你 1000 个答案,但它永远不会问“为什么要做这个”。 前阵子有个热搜,某公司用 AI 生成了 100 条广告文案,结果全是“震撼来袭”“限时秒杀”这种陈词滥调,用户一看就划走——因为 AI 只会模仿已有的数据,不会思考“用户真正需要什么”。真正的高手,是用 AI 当“脚手架”,自己盖“摩天大楼”:比如先用 AI 生成 10 个故事大纲,再挑一个最有潜力的,自己填充细节、打磨情感;先用 AI 画 100 张角色草图,再根据自己的审美修改,让角色有“灵魂”。
这就是王兴兴没说透的潜台词:AI 是“加速器”,不是“方向盘”。 它能让你更快到达目的地,但你得先知道去哪里。如果你只会对着 AI 说“给我写篇文章”“给我画张画”,那你永远只能当 AI 的“提线木偶”。真正的机会,属于那些能驾驭 AI、甚至“调教”AI 的人——比如训练自己的专属模型,让 AI 更懂你的风格;比如把多个 AI 工具组合起来,搞出别人想不到的新玩法。

五、最后说句大实话:现在不薅 AI 羊毛,以后只能给 AI 打工
你可能会说:“我就是个普通人,没那么多创意怎么办?”没关系, 普通人用 AI 也能“降维生存”。 你不用成为艺术家、科学家,至少可以用 AI 把自己从“重复劳动”里解放出来:学生用 AI 整理笔记、生成思维导图,效率翻倍;职场新人用 AI 写周报、做汇报,老板眼前一亮;甚至家庭主妇用 AI 规划食谱、设计家装,生活质量都能提升。记住,AI 不是“少数天才的玩具”,而是“所有人的瑞士军刀”——你越早学会用它,就越早摆脱“被机器取代”的命运。
王兴兴说得对,这几年对年轻人是“好机会”——好就好在,AI 第一次让“创意”比“技能”更重要,让“想法”比“学历”更值钱。你可能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是最会“玩 AI”的;你可能不是最勤奋的,但你可以是最会“借 AI 之力”的。别等了,现在就打开 AI 工具,随便输入个你一直想做但没能力做的事——写首歌、画本书、拍个短片。记住, 在 AI 时代,“开始做”比“做得好”更重要 ——毕竟,连王兴兴都在提醒你:这波红利,再不抢就真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