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27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初次尝试撰写读书感悟或研究报告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
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们通常会在期中或期末要求学生提交读书心得或研究报告。
以我个人的经历来看,这比考试还要艰难呢!
然而,这一过程确实能够帮助我们系统地掌握知识,了解学术规范,同时也能促进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
因此,撰写读书心得和研究报告的训练,便自然成为每位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 如何撰写读书心得报告
一、引言
读书报告是在阅读完一本书后所撰写的感想。它并非简单的摘抄,而是需要提炼书中的要点,并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成文。
撰写读书报告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1、必须阅读
如果没有阅读,就随意发表言论,这无法称为读书报告。
2、需要有深刻的感悟
感悟包括批判、意见整理和独特见解。
因此,读书心得报告是经过思考整理后,针对一本或几本相关书籍的感想。撰写的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 确定主题 → 初步拟定大纲 → 收集资料 → 整理资料 → 拟定详细大纲 → 撰写报告
二、读书报告的类型
1、感发型:表达个人直观印象及感受。
2、论述型:分析书籍的内容、主题、结构和技巧,并评估其价值与影响。
3、擷摘型:引用书中代表性片段,夹叙夹议,展示书籍的精神特质。
4、比较型:将该书与其他同类书籍进行比较,衡量其优劣。
5、源流型:探讨书籍所涉及学科的历史演变,并具体分析其学术贡献。
以上类型可以根据需要灵活使用,毫无拘束。
三、写作前的准备
(一) 培养适当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1、首先做纲要笔记。
2、阅读书籍的序言、导言和目录,逐章记下要点。
3、如有批评或感悟,应随时记录。
4、回顾笔记,系统性地总结全书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评论。
(可参考读书笔记的写作方法)
(二) 选择阅读书籍
1、教师指定;
2、学生自选;
3、老师规定的范围内,学生自定。
(三) 确立写作的内容与范围
1、基本认识
读书心得的内容一般可分为客观描述与主观评价。客观描述侧重于书籍及其作者,包括书的主题、大纲与范围,以及对作者写作技巧的评价。
主观评价则侧重于撰写者的个人反应与看法,特别是对书籍主题的理解。
务必做到: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
2、写作的重点内容
(1) 引言:对书籍、作者和书中议题进行概述。
(2) 纵向的历史回顾:回顾前人的研究及其优缺点。
(3) 横向的生活经验: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启发。
(4) 个人感悟:分享个人的心得,阐述主题及对前人评价的看法。
(5) 结论:在分析前人及自身研究后,提出若干问题与未来研究的方向。
3、写作的范围
(1) 相关书讯:关于所阅读书籍的相关信息,至少二百字。
(2) 内容摘录:摘录书中重要文字,要求在一百字以上三百字以内,并注明出处与页码。
(3) 个人观点: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需至少一千字。
(4) 讨论议题:针对书籍内容至少提出一个相关的讨论主题。
4、注意事项
(1) 读书心得报告的写法与传统作文不同,笔调不一定要过于情感化。
(2) 重要内容需展示撰写者的知识、逻辑与分析能力,个人感悟应使读者信服。
(3) 用平实的方式叙述,尽量少用感叹号和问号。
(4) 撰写读书心得并不一定要采用“书评”的形式。
(四) 收集与参考该书的其他资料
四、读书报告的写作规范
1、书目
在标题左侧填写所读书名、作者、出版地点、出版时间及版次(依照学校规定)。
2、全书提要
通过序文、导言或后记等,介绍书籍的背景、结构重点,不超过全文三分之一。
(1) 重点介绍作者及其著作的时代背景。
(2) 全书主题大意。
3、心得评论
(1) 感悟:阐述该书的精神与特色。
(2) 论述。
(3) 批判。
4、结语
(1) 提出问题。
(2) 表达期望。
(3) 概括主要意见。
5、附注
引用资料时应注明出处,切勿抄袭他人之美。
6、参考书目
在报告末尾列出所参考的书籍、杂志及其他资料的书名与作者。
五、力求实现
结构清晰有序,层次分明。
语言简洁明了,句子流畅易懂。
批判态度客观,论证须有依据。
切实探究问题,培养独立见解。
● 基本格式包括以下几项:
一、书名
二、作者
三、出版社
四、页数
五、内容概要
六、读后感悟
七、评语
八、附注
● 接下来以这种格式为例,介绍一篇读书心得报告:
一、书名:苦涩的成长
二、作者:朱炎
三、出版社:民国七十三年第 19 版/台北市/尔雅出版社
四、页数:141
五、内容概要
这本书包含十篇文章,可视为给青年的十封信,每篇都有其主题。
首篇「爱」,阐述爱的作用,同时澄清当下对爱的误解及获得真爱的途径。
次篇「青春」,从误解青春特质的角度,鼓励青年应具备刻苦耐劳、独立自主且谦逊的品质,进而认识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对社会的实际贡献。
第三篇「火凤凰」,以火凤凰的行为为喻,鼓励青年要有理想,且愿意为理想奉献。
第四篇「挫折」,借用「衣领和袖子最易磨损」的巧喻,劝告青年面对挫折时要有勇气,不畏挑战,并意识到领导者需要承受更多挫折。
第五篇「孤独」,介绍离群索居以独立思考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不惧孤独,领略孤独的滋味,并学习独自思考问题。
第六篇「怨尤」,说明怨恨的危害,指出这会使人自动放弃生存权利与否定生命的意义,鼓励务实行事,避免好高骛远。
第七篇「蛊惑」,促使青年通过自制、克欲、去私和清醒思考,谨慎辨别,保留自身文化特质与优秀传统,并培养为光明未来奉献的精神。
第八篇「孝道」,阐述践行孝道的重要性,强调帮助年长父母和祖父母适应变化的社会,让他们走出阴暗角落,享受现代生活的乐趣。
第九篇「生活的艺术」,指出生活本身是一种需要勇气与魄力的艺术,强调只有从生活的简化中,才能使心灵复苏,提高生活的境界。
末篇「人类的母亲」,阐释女性的尊严是人性尊严的基础,强调人类必须有尊严,就从尊重女性人格入手,尽力维护女性的尊严。
书的最后还有朱炎先生的写作年表,显示他是一个经历艰辛而取得成就的人,其丰富的经历足以成为青年的导师。
六、读后心得:
朱炎先生曾经历过艰辛,如今取得了成功,他的丰富阅历让他能够深入洞察人生的多个层面,极具智慧。他在经历成长的痛苦后,将这些痛苦转化为喜悦,倾心写下这本小书,虽小却极具价值。他倾注心血,最终收获的甜美果实。在这个以悲观来表现深度的时代,他的书探寻乐观;在这个以偏激展示造诣的时代,他的书完整而中和,显得尤为珍贵。他走过人生最艰难的旅程后,回头看看后来的年轻人,鼓励他们走好自己的路。这份奉献令我敬佩,也让我深受感动。
这十篇文章虽然各自独立,却脉络相连,犹如一座山脉的十座峰巅,根本上提供了一种人生观和哲学。没有哲学与没有面包同样难以维生。他从根源上解决人生问题,回归本源。这种建设性的工作能够减少医生和警察不必要的忙碌。这十篇文章不仅探讨了人生内在的微妙之处,还描绘了人生外在的辉煌面貌,同时为理想中的中国青年描绘了典范。年轻人辛苦追寻的很多东西,都在这本书中得以体现。
七、评语:
朱炎先生是一位热爱知识、追求真理、关心青年并能奉献自己的人,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更是一个将文字化为热情的人。他的笔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他的内心与读者的心灵,达到心灵的共鸣。
有一句推销钢琴的广告语说:“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意指音乐能净化心灵,提升境界,使人发现并追求更完美的生活方式。我也想说,熟读朱炎教授这本书的人也不会走错路,因为他们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中国若多几本这样的书,监狱的数量自然会减少。
八、附注:本书初版于六十七年,作者当时四十二岁。
——————–
此外,除了封面需写上校名、自拟题目、专业、学号、姓名及阅读时间外,正文首行应居中写上自拟题目,字数不超过 20 字,允许附带副标题。
(可依照学校规定为准)
上述仅为基本格式示例,写作时无需拘泥,但对于范例中的第五、六、七部分可参考读书报告的格式。当然,写作的深度还在于个人的水平。
参考文献: 文华女中图书馆网,师大附中图书馆利用教育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dd3fb70100082y.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