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细化技术标准,助力“AI数字人”透明合规,破解真实与虚拟的界限!

共计 301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生西红柿和生黄瓜一起食用是不行的!黄瓜中的某些分解酶会影响维生素 C 的吸收,轻则会影响西红柿的营养,重则可能引起腹泻、肠胃不适甚至食物中毒。”电话那头,母亲说得非常认真,而赵女士却感到困惑不已。

随后,母亲发来了一段视频。赵女士回忆:“视频中的‘医生’身着白大褂,头发花白,滔滔不绝地讲述‘养生之道’,甚至声称‘清淡饮食就是完全素食,不吃肉’。我妈妈把他的言论当作真理。”但赵女士细心一看,发现视频右下角赫然写着一行几乎透明的字——“此视频由 AI 辅助生成”。

“后来,我妈妈戴上老花镜,在我的提醒下找了好一会儿才发现那行字。”赵女士无奈地表示,“这不能全怪老人,现如今 AI 生成的‘数字人’泛滥,确实让人难以分辨真假。”

这样的烦恼并非赵女士一家所独有。《法治日报》记者近期对路人进行随机采访,发现至少 70% 的受访者表示曾看到过“AI 数字人”视频,并且“难以分辨真实与虚构”,主要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提示”。

许多人对此感到担忧:如果连真人和“数字人”都无法分清,那么就潜藏着肖像权侵权,更可能引发敲诈和诈骗等违法犯罪的风险。

关于数字人的辨别难题

在重庆上大学的郑媛在某社交平台上看到一则帖子——帖子中的女孩外形温柔,穿着时尚,十分吸引眼球。郑媛于是点赞并关注了这个账号。

然而不久后,郑媛又看到另一位博主揭露某些账号使用“AI 生成人”来吸引关注,恰好就是她之前关注的那个账号。“我仔细翻看了她的主页,发现她没有注明使用 AI 技术,评论区还与其他用户亲切互动。”对此,郑媛感到十分困惑。经过一周的观察,她找到证据证明该账号的图片确实是 AI 生成的——有网友在其他平台上发现了与之相似的“数字人”,而背景介绍却截然不同。

一位习惯在直播间购物的北京市民李菲表示,她常常误入“数字人”直播间,这些“数字人”主播口若悬河地介绍商品,手势与语言节奏协调,声音非常流畅自然。

“如果不仔细查看直播间左侧的小字‘当前直播内容为数字人直播,非真人直播’,根本很难发现。”李菲说道,“现在我习惯在进入直播间后先寻找小字,确认主播是否是真人,但这真的很费眼,常常要在隐蔽的地方寻找,字体几乎透明,稍不留意根本看不到。”

袁伟(化名)是一名 985 高校计算机系的研究生。他告诉记者:“如今一些 AI 大模型生成的图像,不仅中老年人难以辨别,甚至许多年轻人也未必能看出真伪。”

他向记者展示了某 AI 软件的效果,输入“生成一张容貌姣好的女性,精细的皮肤纹理,室外自然光”的指令,生成的图片与真实照片几乎无异,若不是右下角的水印,根本无法识别。“早期的 AI 软件在手指和人体比例的表现上很差,但现在技术迅速进步,生成的手指和比例已经相当逼真,更加增加了辨别难度。”

“这种 AI 生成的图片或视频,如果没有任何标识提示,会导致许多人上当受骗。”袁伟说。

许多账号缺乏标识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上发现一个名为“××AI 打假人”的账号,该账号表示自己将致力于“揭露纯 AI 生成的内容博主,帮助小白识别真伪”,并关注了许多非真实的帅哥美女。

在其关注名单中有 300 多个账号,记者随机选择 20 个进行浏览,发现若没有评论区的“这是 AI 吧,手指的细节很诡异”“背景里的文字都是乱码”等留言,记者第一时间只会认为他们是普通的时尚博主。

这 20 个账号的粉丝量从几百到几万不等,仅有 3 个在简介中提到“虚拟男友”“AI”或“友情提示视频由虚拟现实技术制作”,有两个账号经过平台审核后被打上了“疑似包含 AI 创作信息,请谨慎甄别”的标签。其余账号在简介及内容中并未提及“AI”字样,平台的监测机制也未能察觉,甚至在评论区与其他用户互动得十分自然,给人一种“真人”的感觉。

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很难分辨 AI 生成的“数字人”与真人,而相关提示也并不明显。

此外,记者还发现,有人会专门教授如何规避平台的“AI 打标”。据了解,目前各平台普遍提升了 AI 内容识别系统,要求对 AI 生成的作品进行清晰标识。但在调查中,有博主分享经验称,只需花费不到千元便可购买预配置的镜像文件,并声称利用这些镜像参数一键生成的虚拟人形象可以以假乱真,最大程度规避平台的标注机制。

加强标准与惩罚措施

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确实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数字人”形象进行违法活动。

据报道,公众人物张文宏、雷军等形象曾被利用生成“AI 数字人”,进行带货或恶搞。有些直播间的“AI 数字人”对中老年人群体虚假宣传保健品,诱导其购买。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AI 数字人”实施敲诈、诈骗等犯罪行为。例如,山西忻州警方发现,嫌疑人王某某利用 AI 技术制作合成“数字人”新闻视频进行引流,进而进行有偿发帖和删帖的敲诈勒索。2024 年,江西一名 65 岁老人去银行申请贷款 200 万元给男演员“靳东”拍戏,后经调查发现,老人手机里的“靳东”视频实际上是 AI 合成的。

重庆大学网络与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罗勇指出,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AI 产业发展必须在网络安全之上。尤其是对利用 AI 技术生成的短视频,网络用户,特别是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往往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容易上当,可能引发负面的网络舆情,甚至对网络安全造成影响。

受访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已制定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对 ”AI 数字人 ” 和 AI 生成内容的标识、数据来源提出了明确要求。

今年 3 月,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出台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通过标识提醒用户鉴别虚假信息,规范内容制作和传播环节的标识行为,为 AI 生成内容设定了底线。该办法将于 9 月 1 日正式实施。

中国政法大学的教授郑飞指出,相关规定在落实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方面,监管和技术手段有限,难以彻底发现并纠正违规行为。例如,一些“AI 起号”从业者通过设置“镜像参数”生成极为逼真的虚拟人像,以逃避平台的强制标注要求。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尤其是基层执法机构,通常面临职责不明、执法手段和人力不足的困境;部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管不了”或“不想管”。“管不了”源于平台管理能力和技术手段的不足,尤其是一些小型平台,缺乏足够的审核人力和技术支持。“不想管”则是因为背后利益的驱动。未明显标示“AI 数字人”或合成内容,容易让受众误认为是真人或真实事件,进而更能引起兴趣和好奇,吸引流量和关注,从而产生更多商业利益。

“以网络社交平台为代表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在 AI 生成内容的应用场景中,应当进一步完善用户使用 AI 协议,并加强对 AI 生成内容的审核。”罗勇表示。

郑飞建议,应从明确标识要求和加大责任追究两个方面入手。标识办法规定,一旦检测到 AI 生成内容,传播平台应在发布内容周围附加显著提示标识,并在文件元数据中加入隐性标识,确保全流程可追溯。在未来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细化技术标准,例如规定标识文字的最小高度、对比度、展示时长等,以确保标识一目了然。此外,对于不按规定标注的行为,应采取严格的惩罚措施:除了加大行政罚款、暂停业务或纳入不良信用记录等行政措施外,还应利用法律手段强化威慑。通过明确、显著的标识标准和更严厉的责任追究,才能从根本上震慑违规行为,实现“AI 数字人”应用的透明化和合规化。

作者|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丽 实习生 宋昕怡

来源:今日头条
原文标题: 真人“数字人”傻傻分不清 专家:细化技术标准让“AI 数字人”透明化合规化 – 今日头条
正文完
 0
小智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小智 于2025-09-27发表,共计3017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使用智语AI写作智能工具,您将体验到ChatGPT中文版的强大功能。无论是撰写专业文章,还是创作引人入胜的故事,AI助手都能为您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创意,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您只需输入几个关键词或主题,AI便会迅速为您生成相关内容,让您在短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
利用AI智能写作工具,轻松生成高质量内容。无论是文章、博客还是创意写作,我们的免费 AI 助手都能帮助你提升写作效率,激发灵感。来智语AI体验 ChatGPT中文版,开启你的智能写作之旅!
评论(没有评论)
利用智语AI写作工具,轻松生成高质量内容。无论是文章、博客还是创意写作,我们的免费 AI 助手都能帮助你提升写作效ai率,激发灵感。来智语AI体验ChatGPT中文版,开启你的智能ai写作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