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62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编者寄语
新年开始,DeepSeek 的兴起引发了新一波人工智能热潮。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改变各个行业,带来了创新的机遇与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在迎接这一时代转型的同时,妥善应对安全和管理方面的隐患呢?
在 2025 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南方都市报的报道团队特别策划了“进击的 AI”专题,邀请代表和委员们围绕人工智能进行深入讨论,为行业发展献计献策。
在今年的两会中,张敏增加了一位履职助手:她带上了一位与她形象和声音极其相似的“数字人”。
这款专属数字人通过与 DeepSeek 等大型模型的对接,实现了智能对话的能力——无论是专业问题还是日常交流,它都能够迅速做出回应。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信湖北分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张敏。(受访者提供)
数字人在其他方面还有哪些独特之处?人工智能应用的新场景有哪些?如何解决 AI 面临的数据短缺问题?在两会期间,南方都市报记者对全国人大代表张敏进行了专访。
在谈到深化人工智能应用时,张敏表示,可以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农业、养老服务和能源管理等领域进行前瞻性规划。她还建议加强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 AI 数据安全风险的防护能力,并构建高质量的数据集。
携带专属“数字人”出席两会,提升履职能力
南都:在此次全国两会中,您为何选择带上自己的“数字人”?
张敏: 在两会前,李强总理在调研中国电信时强调要“深入推进‘人工智能 +’的工作,促进制造业的数字转型,助力各行各业的发展”。
因此,这次我带上自己的“数字人”出席会议,旨在落实这一要求,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各个行业,为“人工智能 +”的行动提供示范,引领更多企业参与其中。
南都:这个“数字人”可以帮您做哪些事情呢?
张敏:“数字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履职能力,比如提供基础信息、进行政策解读等,它能够随时提供在线服务;借助“数字人”,我们也能更好地传播两会的信息,吸引更多人关注科技的发展动态。
数字人是前沿技术应用的生动体现。我们在 AI 和计算能力等信息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长期布局,通过构建专属数字人,能够更直观地展示湖北电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
张敏与她的专属数字人共同出席两会。受访者提供
南都:您能介绍一下这个“数字人”所采用的技术吗?它的优势在哪儿?
张敏:“数字人”主要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和深度神经网络,通过实时口型和声音的合成来呈现数字人形象,并通过对接 DeepSeek 等大型模型实现智能对话。
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形象呈现非常逼真,从外观、声音到动作和表情,都与我极为相似,给用户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真实感。
其次,它具备强大的智能交互能力,无论是专业领域的深度问题,还是日常生活的闲聊,都能够迅速给出合理、准确且富有逻辑的回答,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最后,适应性强,能够轻松应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如在线会议、新闻发布和教育培训等,并根据具体需求快速调整角色和功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南都:要充分发挥“数字人”的优势,对算力有何要求?
张敏: 训练“数字人”所依赖的大型模型以及数字孪生建模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支持。中国电信充分利用天翼云作为国家云的基础,规划建设“2+3+7+X”公共智算云,构建了两大万卡智算集群,推动国产智算中心的建设,致力于形成覆盖全国、规模领先、结构合理的算力资源。
同时,我们还在构建“息壤”一体化智算平台,突破跨区域、跨主体的多种异构算力调度能力,提升算力供给效率,为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打下坚实基础。
打造家庭应用场景下的具身智能新生态
南都:您认为,AI 在哪些领域的落地速度较快?
张敏: 根据我的观察,目前 AI 在城市治理、医疗健康、工业制造和教育等领域的落地应用速度较快。
比如在城市数字治理方面,部分地区已经试行城市实体统一编码体系(覆盖建筑、人口、单位等),以支撑基层矛盾调解和应急预警等场景;在工业智能质检方面,某烟草企业引入 AI 视觉检测技术,缺陷识别率达 98%,质检效率提升了 50%。
南都:具体在您所在的通信领域,AI 的应用进展如何?
张敏: 我们积极落实国家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形成了“1+1+1+M+N”的人工智能总体布局,奠定了人工智能的基础,助力产业生态的繁荣发展。
在内部,我们针对网络运营和客户服务等场景,开发并应用了十余个内部大模型。例如,“星辰经分”大模型在重点场景分析的效率提升超过 50%,客服大模型已在语音导航等多个场景中应用,智能客服占比超过 85%。
对外,则完成了超过 50 个行业大模型的建设,涵盖工业、应急、教育等领域。例如,在某车企搭建了“星海”AI 智算中台,解决了智算资源统一管理的问题,算力调度效率提升了 30%。
在数字政务、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等场景下,我们推出了“AI+ 数字平台”等产品与服务。同时也在推进“AI+ 产品”的专项行动,加快 AI 手机、AI 云电脑、AI 云盘、AI 摄像头等十余款产品的推广,探索 AI 眼镜和 AI 机器人的定制化终端。
南都:人工智能还有哪些潜在的布局领域?
张敏: 结合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我认为我们可以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农业、养老服务和能源管理等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
这也要求我们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进行适度超前的布局,比如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推动卫星遥感、导航与地面网络的深度融合;利用量子加密技术提升数据安全保护能力;提高算力与电力的协同效率,在清洁能源富集区域建设“绿色算力走廊”。
南都:具身智能也是一个热门领域。请问湖北电信在这个方面有何布局和考虑?
张敏: 具身智能涉及精密传感技术、强化学习、多智能体架构等多项 AI 技术。我们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布局:
在技术层面,我们专注于智能网联感知、智算和运营平台,为具身智能构建“数字神经”。基于 5G- A 网络,实现高带宽、低延迟和高可靠性的接入,确保机器人安全运行与用户优质体验。我们构建了覆盖全省的“一城一池”算力网,自建和生态合作的总算力已达到 2000P,为“人形机器人 +”的应用场景提供稳定高效的智算服务,并搭建了“运营商级机器人运营平台”,实现跨厂商、跨品类、大规模机器人统一接入与集约运营的能力。
在场景层面,聚焦家庭服务领域开发机器人应用。我们自主研发了康养陪护机器人以及基于全屋智能(HIoT)的家庭机器人应用,将平台能力与人形机器人对接,打通家庭、社区和乡村多场景联合应用,构建“家庭应用场景下的具身智能新生态”。
在数据层面,推动数据融合及大模型赋能。我们与家庭机器人厂家合作,广泛开展数据集建设,打造中国电信的“星辰·家庭大模型”,并设计面向家庭的机器人训练场方案,构建家庭场景机器人训练数据的采集与仿真数据生成能力。
在标准层面,我们积极制定标准并申请相关课题。中国电信担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理事,目前正在牵头制定一个家庭机器人团体标准,并参与两项人形机器人团体标准的制定。
完善数据流通机制,探索“数据银行”模式
南都:数据是 AI 大模型的关键竞争要素,但目前高质量的中文数据集相对稀缺,原因是什么?
张敏: 高质量中文数据集稀缺的原因主要是三大结构性矛盾。首先,我国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仍处于初级阶段,大量数据沉淀在政府系统、企业私域和移动平台,形成了“数据孤岛”现象。
其次,技术瓶颈依然存在。高质量数据集的构建需要经过采集、清洗和标注等多个环节,目前国内在数据合成和跨模态标注等关键技术上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最后,数据安全的制度保障亟待健全。尽管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建立了基本框架,但在数据确权、定价和交易等核心机制尚未完善,市场活力尚未充分释放。
南都:如何让更多高质量的数据集得以开放,有何建议?
张敏: 建议要进一步落实“数据二十条”的要求,重点推动政府数据“应开尽开”,建立交通、医疗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化数据集目录。
同时,完善市场主导的数据流通机制,探索“数据银行”模式,构建“存管用”的一体化平台。打造安全可控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利用 5G 专网、零信任架构等技术,建立“云边端”协同的安全防护体系。
数据是 AI 大模型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在今年的两会中,我提交了一份关于数据集建设的建议,呼吁加强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并推进基于空天地一体化的时空信息智能建设与应用,强化人工智能数据安全风险的防范,构建高质量的数据集。
南都:您在今年两会还关注了哪些问题?
张敏: 我在今年围绕人工智能的几个关键点向全国人大提交了五个建议。以算力为例,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建议国家支持湖北建设为全国算力大通道的主干节点,充分发挥湖北在区位、产业、绿色电力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构建覆盖长江经济带的算力走廊。
在深化 AI 应用方面,我建议适度超前布局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南都全国两会报道组
采写:南都记者李玲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