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461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虚拟数字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正逐步加深。那么,未来数字人的形象和发展方向将会如何演变呢?本文中,作者对数字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值得一读,这将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所蕴含的意义。
近来,数字人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丰富,公众对数字人的认知度不断提高。尤其是在 2022 年下半年至 2023 年期间,数字人频繁出现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气象播报及手语解说等场合;数字人主播也开始在电视台中担任主持工作。
例如,在 2022 年江苏卫视的跨年晚会上,” 虚拟邓丽君 ” 与周深共同演绎了《大鱼》、《小城故事》和《漫步人生路》三首经典歌曲;而在 2022 年 5 月 18 日,文博界首位虚拟宣传官文夭夭以唐代花钿妆和双髻丸子头的形象亮相,身着淡雅长裙,腰系唐朝花鸟镂空香熏球,成为一大亮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数字人的形象类型、各类制作周期与限制条件、普及程度与公众认知、应用优势与劣势,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分享个人见解。
首先,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数字人:
虚拟数字人是指存在于非物理空间中,通过计算机图形学、渲染技术、动作捕捉、深度学习和语音合成等手段创建的综合性产物,具备多种人类特征(如外貌、表演能力和交互能力等)。
在市场上,这类产品通常被称为虚拟形象、虚拟人或数字人,其代表性的应用包括虚拟助手、虚拟客服、以及虚拟偶像和主播等。
一、数字人类型
1. 行业内对虚拟数字人的角色形象的主要分类
在当前的应用场景中,常见的数字人类型主要分为以下五种:2D 真人、2D 卡通、3D 卡通、3D 写实以及 3D 超写实。
2D 真人:通过真人在专业录影棚录制的视频,结合 AI 训练生成;用户也可以通过上传图片来实现个性化外观训练。这类数字人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与真人相近,常见于抖音、淘宝等直播电商平台。
2D 卡通:通过 2D 建模技术生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如日本的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和洛天依等形象,尽管在实际应用中已不那么常见。
3D 卡通 /3D 写实:这些类型的数字人通过高精度的原画设计、3D 建模以及先进的虚拟引擎导入,并结合高精度的动作捕捉技术,最终完成细致的渲染。伴随 GPU 和算力的提升,这类 3D 数字人正逐步应用于各类 APP、小程序及终端设备。
3D 超写实:这种类型的虚拟人外观极为真实,仿真度高,通常要求面部多边形数超过一万,并能够承受 360 度的拍摄。其面部材质模拟真实肌肤质感,能够根据相机距离自动优化,皮肤、五官与头发等细节几乎与真人相同。例如 Ling、柳夜熙等角色,主要作为独立 IP 存在,常用于企业形象代言、视频宣传以及跨界互动等活动。
数字人类型及其制作流程详解
制作周期:
- 2D 真人:通过真人形象采集及文本、声音 AI 驱动,制作周期为 3 至 4 周。
- 2D 卡通:采用 2D 绘制,形象生成周期较短,通常在 2 至 4 周内完成。
- 3D 卡通 /3D 写实:使用 3D 绘制技术,制作周期为 2 至 4 个月。
- 3D 超写实:依赖于真人扫描和 3D 建模,制作期为 3 到 6 个月。
制作流程:
对于 2D 数字人:
制作 2D 卡通数字人的过程相对简单,主要依赖手绘或美术设计人员的创作。
制作 2D 视频数字人的步骤包括:
- 录制真人表演视频并采集相关数据,通常录制时长为 3 至 5 分钟。
- 将录制的视频用于 AI 训练。
- 最终实现文本或音频输入,驱动口唇同步。
3D 数字人的制作流程如下:
1)虚拟形象设计:首先明确虚拟人的形象风格和类型;
2)进行虚拟形象的建模、绑定以及动作捕捉。这个过程需要依托虚拟形象 IP 设计或真人偶像的原画和三视图,设定招牌动作和表情。接着进行面部和身体的 3D 建模,选取关键点并将其映射至模型上,进行绑定,关键点的数量和位置将直接影响最终效果。利用动作捕捉设备或特定摄像头结合图像识别,捕捉形体、表情、眼神及手势等关键点的变化。
3)实时驱动渲染:真人演员(在虚拟偶像中称为“中之人”)将根据需求进行表演,以实时驱动虚拟数字人展现。
4)实时内容输出互动:最终将复活的实时数字人接入实时渲染引擎。
——探讨恐怖谷效应:
3D 技术的限制可能导致恐怖谷效应的出现。恐怖谷效应指的是当机器人或虚拟人与人类的相似度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时,微小的差异反而会导致人类产生恐惧感。然而,一旦突破这一临界点,人类对虚拟人或机器人产生的恐惧感就会显著降低。
未来数字人形象的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硬件设备(如移动手机和大屏幕等)性能的提升,公众对数字人的期待也在逐渐增加。
1. 从制作的视角分析
近年来,拍照式相机阵列的扫描重建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已能够实现毫秒级的高速拍摄扫描(高性能相机的精度可达亚毫米级),满足数字人扫描重建的需求,成为当前人物建模的主流方式。国际上如 IR、Ten24 等公司已将静态重建技术商业化,广泛应用于好莱坞大型影视数字人制作,而国内如凌云光等公司制作的拍照式人体扫描系统也已成功应用于电影、游戏和虚拟主播项目。
相较于静态重建,动态光场重建能够不仅重建人物的几何模型,还能一次性获取动态的人物模型数据,优质再现不同视角下的人体光影效果,成为数字人建模的重要发展方向。
2. 从渲染技术的角度
实时渲染技术的突破使得写实类数字人能够实现实时交互,其应用范围迅速扩大。
随着硬件能力的提升和算法的进步,渲染速度、效果的真实度以及画面的分辨率均得到大幅提升,虚拟人物的实时渲染已能做到以假乱真。
3. 从形象展示平台的角度
- 展示平台主要以传统显示设备为主,PC、手机和大屏幕是主流显示硬件。
- 未来,数字人与 3D 数字内容的结合将推动裸眼 3D、VR、AR 等硬件的普及,沉浸式体验设备在特定领域将成为最佳选择。
4. 从客户需求的视角
- 未来数字人发展的趋势将呈现 静态向动态、2D 向 3D、卡通向写实、单向向多向互动 的变化;
- 人格化 将成为数字人新的发展方向。除了在“好看的外形”上下功夫,生产者也希望数字人能够拥有“独特的灵魂”,让用户感受到数字人所传递的情感力量。例如,银行的虚拟客服通常以西装制服的精英女性形象出现,而虚拟美妆博主则多以时尚优雅的年轻女性为主。这种与领域紧密结合的形象设计能更好地帮助用户识别,并增强代入感和信任感,未来的差异化特征将愈加明显。
5. 从数字人 IP 的视角
作为数字 IP,数字人不仅需支持品牌的差异化和年轻化,还能帮助用户快速建立品牌联想和识别。
当前的打造趋势为:构建场景、确立人设、创新运营。
构建场景:
- 根据虚拟人的应用场景,虚拟产业可分为:内容消费型、工具型和内容生产型虚拟人,分别面向 C 端市场、B 端市场及元宇宙的去中心化基础设施。
- 具体而言,虚拟人主要活跃于娱乐综艺、游戏、时尚、运动健身、视频 / 大片、实时直播及全息 / 现场等场景。
确立人设:
- 打造符合品牌调性的文化符号,涵盖人物性格、身份背景及功能价值,为虚拟人赋予个性和灵魂。
- 虚拟人角色设定可分为五种类型:完美偶像、前沿实验、真实生活、智能助手及行业专家。
创新运营:采用“有故事 + 有进化 + 有持续性”的运营模式,打通全域营销通道,为数字 IP 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 深入理解各种业务和客户特性,文字能够有效展示角色的个性;
- 增加与现实生活的曝光或与真实人物合影,提升真实感;
- 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或信息(如时尚搭配、摄影技巧、优质产品、优秀影视作品推荐等),而非单纯强调“活跃起来”;
- 在品牌合作中,提供相关的照片或视频,增强虚拟人的专业性,并为广告宣传提供支持;
- 积极在线上获取流量,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以提升曝光率;借助杂志、媒体和线下展会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
虚拟数字人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1. 三个特点
1)技术提升,成本降低
在元宇宙时代,强大的企业将跨足多个领域,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加速技术创新并应用于实际产业。随着技术日益升级,将推动行业的标准化和智能化发展,进而提升生产效率。技术的进步将不断降低高精度虚拟人的制作成本,使内容创作者能够更加专注于创作本身,而不受成本的束缚。这意味着未来将涌现出更多创作者将资源投入到内容创作中,以推动整个内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内生价值,外部责任
在元宇宙的时代,具备内容创作能力的虚拟人将成为“内在动力”,形成元宇宙价值的“自我循环”。这些虚拟人将作为关键角色,推动着元宇宙的内部生态发展。若虚拟人在这个虚拟空间中触犯法律或道德标准,其背后的拥有者将被视为主要责任人,需接受来自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双重审判。
3)行业融合,打破壁垒
元宇宙的本质在于“融合”,随着各个产业的升级,它将重新整合产业链,催生出新的场景与商业模式。人类社会将与元宇宙以“元宇宙 +”的形态相互依存,作为重要数字工具的虚拟人将深入传统行业,推动各行业的效率提升,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重要力量。
2. 商业模式
在国内,许多企业选择自行开发语音、文字和图像处理技术,而在国际市场上,企业则倾向于使用微软、AWS、Google 等巨头的核心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将其融入产品中,以便客户自由选择。
这种现象可能源于国外市场由计算机图形(CG)公司主导,而国内企业则更注重业务的集中化。未来,部分国内公司表示也将向外界开放部分技术能力。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差异有望缩小,因为国外公司更倾向于提供标准化的虚拟数字人形象,包含多样的音效和模板。
相比之下,国内公司的产品相对有限,更倾向于根据具体用户需求进行定制设计,以满足个性化项目的要求。在交付方式上,国外企业主要提供特定的虚拟数字人,客户则负责后续的训练与迭代;而国内企业则更侧重于提供丰富的内容服务。
国内的许多企业都是传统的 AI 公司,起初以虚拟直播或虚拟主持人形式进入市场,随后开始关注与这两项技术相关的周边产业,例如完整的直播解决方案及运营等,并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然而,由于国内市场庞大且内容消费需求旺盛,缺乏向下游业务扩展的动力,部分企业正在向消费级完整解决方案发展。
除了 Epic 这样的游戏引擎公司,其他公司大多专注于这一领域。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可能会沿着垂直行业方向发展。国际企业更聚焦于 2C 市场,延续自日本兴起的虚拟陪伴文化(这一趋势在国内主要体现在 AcFu 和哔哩哔哩平台上)。而我国企业则更注重实用性,专注于 2B2C 领域,通过客户服务等场景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更快实现技术价值。
3. 总结
尽管目前数字人在应用上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产业链的不畅通、场景连接不佳、成本较高等问题,但随着“元宇宙”的迅速崛起,整个产业链将更加紧密地结合,推动技术进步与成本降低,这将使数字人走入千家万户,提升企业的运作质量与效率。
在元宇宙中,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个数字化的身躯,而这个身躯的核心便是虚拟人。虚拟人将参与元宇宙的社会活动,与智能驱动的虚拟人形成“人机共生”的新模式,创造出新的商业形态。
虚拟人已经开始在政府、商业、娱乐、医疗、教育、金融、养老等各个领域逐步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这体现了在“元宇宙”中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虚拟人将成为元宇宙中备受关注的话题。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尊重人类、自然、科技、宇宙与艺术,以让这个不可避免的未来更加美好。
本文由 @毅鸣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