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90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曾经,虚拟数字人如同一颗璀璨的新星,辉映着资本市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耀眼的光环逐渐消退,运营成本的高企、低回报的现实压力以及尚未克服的交互技术瓶颈交织成了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在喧嚣过后,虚拟数字人悄然退场,潜入产业的深处,成为推动经济前行的关键力量。
最近,记者对数字人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以把握行业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动向。
从热潮到冷却
2021 年,虚拟美妆代言人“柳夜熙”的崛起引发了广泛关注,随之而来的多个品牌虚拟代言人接踵而至,开启了科技与娱乐融合的新篇章。资本市场对此热情高涨,A 股相关概念股频频涨停,虚拟数字人一时间成为商业的焦点。
各大企业纷纷推出自家的虚拟代言人:屈臣氏推出了“屈晨曦”,花西子联手“花西子虚拟人”,甚至招商银行也推出了“AI 小招”,试图在这一新兴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这个阶段,“3 个月出明星,6 个月回本”的口号迅速传播。整个行业内,几乎所有人都坚信,只要合理整合算法、美术和市场营销,虚拟数字偶像就能实现大规模生产,并产生丰厚的商业回报。
然而,表面繁荣掩盖不了背后的困境。虚拟数字人所需的高昂制播与运营成本逐渐显露出其真实面貌。创壹科技的 CEO 梁子康表示,在推出“柳夜熙”之前,研发团队和技术设备的投入已经超过百万元,制作第一条短视频的成本也高达数十万元。
企业们逐渐意识到,虚拟数字人并不是“低投入、高回报”的灵丹妙药。随着用户的新鲜感逐渐消退,许多曾被寄予厚望的虚拟代言人悄然从各大平台撤下,仿佛从未存在过。
根据 QuestMobile 的报告,2023 年虚拟主播的商品成交总额(GMV)仅为真人主播的五分之一,用户的付费意愿也持续走低。抖音平台上虚拟主播的平均观看时长从 2022 年的 15 分钟骤降至 2023 年的 5 分钟,粉丝流失率超过 40%;快手电商也停止了对使用官方数字人直播间的额外流量支持。
“虚拟数字人热度的下降并不意味着技术的价值减弱,而是市场从狂热回归理性的必然结果。”广州艾媒数聚信息咨询股份有限公司的 CEO 张毅指出,行业面临三重挑战:首先,早期数字人依赖动作捕捉与图形渲染技术,导致表情僵硬、交互延迟等问题长期未能解决,技术同质化使得受众审美疲劳;其次,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失衡,高质量 3D 数字人的制作成本居高不下,而 2D 数字人因模板泛滥陷入价格战;最后,应用场景的局限性,泛娱乐化应用占比过高,IP 运营能力不足,使得大多数项目难以实现持续盈利。
深耕产业需求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迅速发展,虚拟数字人逐渐演变为“数智人”,即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与情感分析等技术,实现更为智能和拟人的交互。
技术公司通过模块化工具和 SaaS 平台降低了制作门槛,使数字人能够迅速部署到金融、医疗、教育及企业服务等实际应用场景,逐步走下偶像的神坛,深入挖掘产业需求。
张毅认为,C 端偶像经济受到高投入、激烈竞争和用户审美疲劳的制约,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而 B 端的需求则更加明确,客服、直播和教育助手等场景能够实现规模化复制,通过 AI 提供 24 小时高效服务,成本收益比更为优越。
例如,罗永浩的数字人最近在百度电商完成了首场直播,吸引了超过 1300 万人次观看。其 GMV 突破 5500 万元,其中某些 3C 和食品类商品的销售单量甚至超越了罗永浩 5 月的真人首秀数据。
记者观察到,该数字人形象生动,完美复刻了真人的神态与动作,在介绍商品时时而调整座位,时而用手指敲桌,交互显得自然流畅。“罗永浩的数字人已经达到了与头部主播相媲美的体感效果。”百度副总裁平晓黎表示,随着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虚拟数字人的效果有望不断优化,甚至超越真人。
在今年京东“618”期间,数字人主播已能对产品进行上手测试,交互更加人性化。数据显示,京东的数字人带货能力已超过 80% 的真人主播,共有 1.7 万家品牌商家使用数字人进行直播。
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进步,虚拟数字人的商业化路径愈发清晰。百度的财报显示,二季度数字人带来的收入环比增长 55%,预计规模约为 5 亿元。
IDC 中国的高级分析师杨雯表示,数字人直播通过技术驱动重塑了电商价值链。厂商之间的竞争核心在于场景创新与用户体验的优化,而不仅仅是技术堆砌。只有实现技术、内容与商业的深度协同,才能真正释放数字人主播作为电商增长引擎的潜力。
“然而,其长期发展依然面临三重挑战:技术需从功能复刻跨越到情感共鸣,生态需在平台稳定与技术取代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监管则需建立跨平台的标准框架。目前,大多数平台对数字人主播仍持谨慎态度,未来能否实现规模化发展尚存不确定性。”杨雯补充道。
市场加速扩容
尽管面临挑战,虚拟数字人产业的发展并未停滞。大模型的迭代与智能体技术的涌现推动了市场的快速扩展。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的预测,到 2025 年,我国虚拟数字人的核心市场规模将突破 480 亿元,相关产业规模将超过 6400 亿元。
资本市场也重新将目光聚焦于这一领域。IT 桔子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7 月 7 日,虚拟数字人领域年内发生了 23 起投融资事件,接近 2024 年的全年数据,总金额达 35.07 亿元,平均每起融资超过 1.5 亿元。
政策层面也释放出积极信号,为虚拟数字人的产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7 月 7 日,上海发布了《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支持数字人、数字孪生、虚拟现实、感知交互及空间计算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前瞻性技术攻关。
此外,今年以来,多个地方政府积极布局数字人领域。仅在 6 月,西宁、绵阳等地的政府部门就上线了新款数字人,既赋能行业发展,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便利服务。
随着应用的深入,虚拟数字人所涉及的伦理与法律问题也逐渐浮现,诸如数据隐私与版权争议等权益纠纷层出不穷。
最近,北京互联网法院通报了一起虚拟数字人著作权侵权案件,法院认定涉案的虚拟数字人形象具有独创性,应当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被告的行为构成侵权。
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朱阁指出,虚拟数字人由外在表现与技术内核两部分构成。在外在表现层面,若其来源于真人形象或使用真人数据,则涉及自然人肖像、声音等人格权益的保护;反之,具有独创性的虚拟数字人形象可视为美术作品,亦可通过著作权法获得保护。技术内核中的代码可以作为计算机软件受保护,符合要求的算法和数据也可能成为商业秘密。
各大平台也在加强治理。抖音生活服务内容生态与体验负责人罗永翔表示,随着 AI 技术的迭代,数字人可能会被用于操作大量账号假冒真人进行直播,存在误导风险。去年,平台优化了对 AI 主播的识别能力,累计处理超过 17 万个录播直播间,封禁了 3 万多个账号,打击了 2800 多个黑商团伙。
今天的虚拟数字人并未消失,而是在技术迭代的过程中孕育着重生。AI 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如 GPT- 5 和百度文心一言等先进模型的成熟,为虚拟数字人注入了“智慧的灵魂”。业内普遍达成共识,未来五年,数字人将摆脱“花瓶”的标签,迈向实质性赋能,成为推动智能制造与文娱消费的新增长极,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工具和经济增长的新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