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66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探讨文风改进之道】
作者:王杨(华北电力大学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研究员)
如今,只需通过人工智能搜索会议通知、总结报告或讲话稿,稍加修改,即可迅速生成一份“完备”的公文。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效率的惊叹,但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文章的模板化和形式化趋势日渐明显。
在数字智能的时代,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迅猛发展。许多地区和部门纷纷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办公事务,许多基层工作者甚至将其视作撰写材料和制定方案的“法宝”。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在公文写作中确实带来了显著的优势。然而,在享受这种高效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警惕“完全依赖系统”的倾向。若技术的助力演变为路径依赖,人工智能取代了人们的思维,电脑前的人机互动削弱了基层走访、汇集民意的真实体验,那么所生成的文字必然无法触及实际问题,无法回应公众的关切。
回顾党史,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不调查、不研究,提笔即写”的现象曾多次遭到毛泽东同志的批评。他指出,“许多人撰写文章或进行演讲时,往往不事先研究,不进行准备;即便文章完成,也不仔细推敲,像洗完脸后不照镜子一样,便草率发表。结果常常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这一警示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即便是再先进的 AI 写作工具,也无法替代“脚踏实地”的调研;再便捷的视频会议也无法替代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再全面的统计数据也无法替代群众的真实感受。只有将“键对键”的数据分析与“面对面”的真实体验相结合,增加“行走调查、笔录实情”的深度调研,才能使我们的文风更加扎实,作风愈加坚定。
《光明日报》(2025 年 08 月 29 日 01 版)